董橋《今朝風日好》

董橋《今朝風日好》,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又看了一本董橋。

書名《今朝風日好》出自豐子愷一扇畫上所題「今朝風日好,或恐有人來」。

上次看《橄欖香》所學到都是寫作的概念,這本《今朝風日好》所得的是敘事的佈局。不過其中有些與其說是佈局倒不如說是巧合,又或是作者的聯想。內容比較多是說文物古玩古書,很多都看不太懂,但我仍覺得有趣,因為都不是單談這些文玩。我沒有玩過這些文玩 (也不是我玩得來),但原來這些東西也講究「精神」,當中亦包含很多人物與人之間的關係。

董橋的文章已經是大師級不容置疑,書中最後一篇〈楔子的跋語〉,寫得蒼茫沉鬱,不得不摘錄一段:「畢竟跟文字結了四十幾年的深緣,書齋裡一盒一盒的舊信件舊日誌舊筆記藏著太多的人和太多的事,抗拒撫今,情願追昔,尋尋覓覓總會尋出一番前塵,半簾夢影,有些可以寫得細緻,有些不便依帖描紅,比較穩練的做法往往是背臨碑字似的摹繪淼茫的輸廓留住無盡的念想,為流逝的歲月,為往昔的際會。」

雖然我和文字結的緣還淺,但也勉強可以以這段文字來自況吧。

這次和看《橄欖香》時一樣,都要坐在電腦旁開著網上字典,不過這次看不懂的字比上次還多,在文字路上我還是個門外漢。要真正體會那種古色古香的當下,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董橋《橄欖香》


董橋《橄欖香》,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上次看完陳雲的《中文解毒》,說想找本小說來看。買了韓寒的《三重門》和董橋的《橄欖香》,前者是小說,後者是散文,卻先把後者拿來看。

也沒所謂,因為董橋這次寫的散文是「小說人生」。

董橋在〈序〉說:「人生歷程真真幻幻,結識的人與事回想起來果然疑真疑幻,有些情節很像有些情味,當時茫然,此時潸然」的確,很多事情發生時不覺怎樣,後來回想,才發現當中有很多巧合之處,不免感慨人與人之間因緣際會的不可預測。正因如此,人和人的相遇、相處和別離才見情味。董橋就是把握這種情味,寫出一個個「小說人生」。

對我來說,董橋是上一代的人 (甚至是上幾代的人),他所說的所經歷的,都與我相距甚遠。國共內戰、移民、旅居外地、老香港等等,我都只能間接地從別人的經驗中略知一二。其實我自己本來對老一輩的事並沒有多大興趣,對很多以七八十年代為背景的文學作品的我都敬而遠之,明知是出色的作品,但可能太沉悶了,或許我想要年輕一點的內容。不過董橋所寫的人和事,我卻沒有讀得像嚼蠟,反之很能融入其中。也許他所寫的事已經超越了時代性,那一輩人看,知道正是自己也曾有的事;這一輩人看,也覺得會在現世會發生。時代背景當然不同,我們難以明白那輩人的感受,他們也未必了解這代的情況,但時代轉變,人還是那樣,對事的情味亦然。有情人去讀這書,大概也會感受到董橋文字的情味。

事實上這淡淡的情味就是我對董橋作品的模糊印象。中學時讀過幾篇他的作品,說的都是瑣事,印象卻比當年追看的電視劇還深。畢竟「情」人皆有之,就看人自己如何感受,如何表現出來。

如我以前所說,這本書的生字很多,我一邊看一邊在網上查字典。但為免我把查過了的字忘了,我在電腦中用一個文字檔把所有查過的字記下,看畢全書,共記下了二十多個字。雖然這些字學了以後我不一定用得著,但或多或少會提高我的中文程度吧。

看此書除了可以從中感受情味,還對我的文學觀有一點啟發。書中共有三十篇作品,每篇都是二千五百字左右。其實要寫出一篇二千五百字左右的文章不難,對習慣了寫作的人更是容易,難是難在如何寫得言之有物。而且書中每二千五百字就已經是一個「人生」了,一般人寫的話可能洋洋幾萬字才勉強說得完,可見董橋剪裁和用字是何其精煉。可以用一句說完的話別花十句去說,這是重點之一。另一方面,董橋在〈序〉有說:「情節要淡,情味要濃;記憶要遠,念憶要近」,董橋雖然不是真的在寫小說,這句說話對寫作的人來說卻是一個很好的指標。尤其前八個字,我覺得寫小說應該要寫成這樣。除非寫的是奇幻類型的小說,否則情節都離不開現實限制,大概都是寫人,寫世事,如果過份玩弄情節,就可能和電視劇一樣,落於俗套。以愛情故事為例,其實寫來寫去都是二人相戀、三角關係、多角戀…… 離離合合,如何寫得好,就看你如何表達。有很多經典名著,情節都不一定是峰迴路轉,但其價值就在於如何表達那種「情」。

如何在簡短的篇幅,寫出情節淡情味濃的作品,這大概會成為我的學習方向。

看完這本書,下一本應該就會是韓寒的《三重門》,不過由於快要考試,翻開第一頁也似乎要待到八月了。